
相信大家只要一聽到「路亞」(Lure)兩個字,就會想到那種做成跟魚形狀一樣的假餌;這東西常出現在國外的電視節目或電影中,因此大家多少都曾看過,有的人甚至就是被路亞漂亮的顏色與多變、特殊的外型所吸引,進而踏入路亞釣遊的活動行列!
路亞釣是相當受歡迎且用途廣泛的垂釣活動,雖起源自歐美,但近年來非常受日本釣客與廠商的歡迎,臺灣地區也有日漸蓬勃發展的趨勢,主因應為此種釣法十分輕爽、乾淨,不需要準備容易發出腥臭味的釣餌和誘餌,且機動性高、運動量大,目標魚多為兇悍的掠食性魚種,故搏鬥快感十足,收穫往往也相當可觀,有以致之。
不過路亞的種類繁多,初學者一定會眼花撩亂,不知該如何下手;有個簡單的入門方式,就是依材質不同先將假餌劃分成「硬式」與「軟式」兩大類,再個別瞭解各該類別中有哪些不同款式的製品,然後再進一步學習每一個獨特款式的設計概念、功能效果以及使用技巧。
何謂硬式路亞?
通常硬式魚型路亞的材質為木頭或硬質塑膠,外殼塗著五顏六色的花紋跟色彩,基本上有四個種類:Popper、Minnow、Vibrating、Crank,這四型各有不同用途,原則上可依照作釣的水層來加以區分。
1. POPPER(潑水式路亞)
作釣的範圍主要在水表層,晃餌方式是以能在水面上激出水花與聲音來吸引魚咬餌為目的。
它是模仿小魚在水面嬉戲的樣貌,或清晨在水面享受日光浴、活潑且無警戒心的狀態;通常使用時機是晨昏魚的活性比較高的覓食時段。操作方式為以竿子突然用力扯動(Twi tch)路亞讓它濺出水花,或是輕輕扯動、抖動讓水面產生漣漪(Ripple)而不濺出水花,然後停止一下再繼續扯動路亞,週而復始。
抽動的頻率如何?以及濺出水花或只有漣漪哪一種做法會比較有用?那就不一定了,因為潑水式路亞的前端(嘴巴部分)有的做成平面狀,有的做成內凹如碗狀,還有的會加大撥水面積等等,這些各別特徵會影響所造成的水花形狀和面積!
有的Popper能做出水花四散的效果,有的則只會引起一道水柱或是產生一個「咚…」的低頻音。這當然跟扯動路亞時所用的力道和方向也有關聯,假如豎起竿先來做動作,且是用力的扯動,那麼水花就會比較大且呈柱狀;竿先若保持在腰部高度來扯動,則會產生片狀的水花;要是將竿先壓低晃餌,水花就不會那麼明顯了,但會產生較低沉的「咚…咚」聲。
路亞行進的方式可以有很多變化,基本上是以抽竿收線和停頓的間隔與頻率來製造各種動態;
收線與停頓的頻率或幅度隨你發揮,不過基本上都是收的時間比停的時間長,不要讓路亞長時間沒動靜,以免目標魚有考慮跟判斷真假的機會。以行進方式配合前文所提的晃餌方式,就可以創造出非常豐富的路亞動態,但切記一點:千萬不要讓路亞的動作一成不變。

相關精彩內容報導,都在《戶外探索 No.08》。
|